在400多家雙百企業中,建筑企業不在少數,有央企國企的二三級企業、多個省份最大的建筑企業、勘查設計院等不同的企業入選。
在建筑業這樣一個完全競爭同時又趨向壟斷競爭的市場,頭部企業早已經成長為營收排名世界前列的巨無霸,而更廣大的中小企業如果不能快速崛起,沒有趕超的辦法,很容易沒落。
合作打通產業鏈 提升競爭力
對于成立較晚或是實力較弱的建筑施工企業來說,如何提升競爭力是重要問題。
中鐵二十三局集團有限公司即是一家這樣的典型。前身都是鐵道兵,但和老牌勁旅相比,中鐵二十三局組建成立于2004年,面臨著經營能力相對較弱,人才、資金等綜合管理能力不足,品牌優勢不強等問題。再與中國鐵建2010年前后組建的投資類、新興產業類企業相比,中鐵二十三局又存在效率低下,核心競爭力不突出,產業鏈優勢不足等問題。
“前有埋伏,后有追兵”,在建筑業這樣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如何站穩腳跟是中鐵二十三局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入選雙百企業后,中鐵二十三局的改革辦法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以解決“三供一業”“醫療機構”移交、“僵尸企業”處置等歷史遺留問題為突破口,化解產業結構性矛盾,幫助企業輕裝上陣。另一方面圍繞市場需求,開展不同層級和多種形式的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經營,逐步趟出了一條符合市場規律,且適合自身發展的經營模式。
在自身實力不夠強的情況下,合作是彌補缺陷、開拓市場的重要手段,而資本股權層面的合作更是一條捷徑。
中鐵二十三局通過混合所有制經濟這一紐帶,用自身勞動要素、品牌聲譽、管理優勢,嫁接民營資本的高效運營、市場資源、資金資本的優勢,實現“國民共進”。公司先后與多家民營企業在多地成立混合所有制企業,直接引入非公資本共計5230萬元。這些企業不僅專注于當地軌道交通預制品生產的細分市場,占領細分市場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場份額,年產值超億元,創效超預期。
中鐵二十三局還通過有效嫁接央企與地方國企雙方優勢,大力開展“央地合作”。比如,通過與哈爾濱鐵路局所屬黑龍江哈鐵工業總公司,共同合資成立哈爾濱瑞達水泥制品公司,成功引入重要戰略投資者,以“央地合作”的模式拓展了區域內建筑行業細分市場。
2019年中鐵二十三局完成工程項目任務承攬近500億元,與2017年相比增長率達50.17%。
中國核工業華興建設有限公司是核電建造龍頭企業,但在民用建筑市場實力不足。中核華興同樣以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為突破口,打通產業鏈條,跑出了改革加速度。
公司聯合優秀民營資本方成立中核華信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中核華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致力于補齊公司作為傳統建筑業企業在金融端的短板,打通了建筑業“投融建管”產業鏈條。截至2019年底,通過“產融結合”模式帶動工程建設主業合同累計245.70億元。
股權多元化還推動了市場開發。如中核華興與無錫市梁溪區政府合資設立股權多元化公司中核梁溪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深度參與梁溪區棚戶區改造、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等項目,成功簽訂年處理建筑垃圾30萬噸的建筑垃圾循環基地項目。
混改后,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也得到完善。中核華興在下屬5家控股的股權多元化或混合所有制企業均建立了分工明確、權責清晰、運作規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5家企業均組建了董事會,確立了以董事會為核心的治理模式?;旄钠髽I經理層成員市場化選聘率達61%,國有與民營股東派出董事比例均為3:2,充分遵循了規范治理和市場化原則。
2019年,中核華興完成營業收入189.00億元,同比增長21.27%,是2019年建筑業整體增長率5.68%的3.7倍。
類似的做法也被寧夏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采納。傳統建筑業歷史遺留問題多,債務重、包袱大,權屬企業“小、散、弱”是嚴重制約寧夏建投改革發展的瓶頸與短板。
寧夏建投加強利用科研、設計、金融、擔保、交通、水利、環保等領域外部資源,與山東省路橋集團、上海同濟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水電四局等多家企業進行戰略合作。先后組建了寧夏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東高速寧夏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寧夏華電供熱有限公司、寧夏建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股權多元化及混合所有制企業。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實現了股權多元化,取長補短、強強聯合,業務快速發展。
面對國內基建投資增速明顯回落,市場競爭白熱化的外部環境,寧夏建投營業收入由2017年的66.57億元增至2019年的73.98億元,增幅11%;凈利潤由2017年的1689萬元增至2019年2387萬元,增幅41%,在規模效益、經營活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激發內生活力和動力
對于規模普遍較小的勘察設計院和科技型企業來說,激發人才活力更為關鍵。
12天完成雷神山醫院設計任務并驗收交付使用,一個月內,累計完成包括雷神山醫院在內的38個抗“疫”醫院設計,共計助力產生3萬余床位,這是湖北國企中南建筑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疫情期間的部分成績。
成績的背后,離不開公司干部員工踴躍報名參加醫院設計建設,所展現出的活力和動力。
中南建筑設計院通過優化調整組織體系,推動打造平臺型組織,激發內生動力。公司先后成立8個營銷總監部、4個產品事業部、3個區域中心(第二總部),打造公共營銷平臺;調整原第一至第六設計院為專業設計院,打造統一生產平臺;推動部門總工及以上技術專家由公司集中管理,打造公共技術平臺;成立科研管理部、12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打造產品研發平臺。
與此同時,公司完善市場化運行機制,提升發展活力。公司推動生產模式轉型,由單一實體公司向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互聯網工程公司轉型,推動大A工程網(互聯網設計院)上線,推動行業上下游全產業鏈資源整合,促進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內部自由流動。自“雙百行動”實施以來,大A工程網(互聯網設計院)內外網成交設計項目的工程投資總額超過130億元。
通過向改革要效益,中南建筑設計院改革紅利開始釋放,主要生產經營指標快速攀升,主要經營指標均創歷史新高。通過“強激勵、硬約束”,干部職工活力更為激發,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特別是高端人才的示范引領作為更為顯著。2019年,中南院1名同志被評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系近25年來湖北省產生的第二名國家級建筑行業大師。
進入“十二五”時期,隨著遼寧省高速公路路網的基本建成,遼寧交規院發展步伐放緩,退出了國內公路勘察設計企業的領先地位,業務市場趨于萎縮,部分技術骨干流失到南方城市,企業發展遇到瓶頸。
與中南建筑設計院不同,作為省屬國企遼寧交投集團的二級企業,遼寧省交通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以混改和股權激勵為突破口,激發企業經營發展活力。
遼寧交規院通過與具有較強投資意愿的企業開展多場實質性洽談,最終鎖定中鐵十九局和設研院為兩家最理想合作伙伴。公司以經核準的凈資產評估價值作為產交所公開掛牌的基數,中鐵十九局和設研院組成聯合體參與投標,采用市場定價的方式完成交易。新公司由遼寧交投集團作為第一大股東并保持控股地位,持股比例70%,戰略投資者合計持股比例25%,員工持股比例5%。
新公司董事會設5名成員,由遼寧交投集團和戰略投資者股東委派,其中非執行董事占比60%。建立公司董事會對經理層的授權體系,進一步明確公司經理層向董事會負責的組織性質,有效避免公司董事會決策職能和經理層執行職能的交叉重疊。
遼寧交規院改革工作雖然剛剛完成一年,新公司就展現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企業經濟效益增長顯著,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7%,利潤同比增長13%,處于歷史較好水平。市場開拓能力進一步加強;各級經營管理人員主動跑市場的意識更為強烈,在多省市業務市場實現零突破;廣大干部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調動,跑市場、做設計、搞科研等每個條線都煥發了生機。
借力資本做大做強
對于實力相對雄厚的地方建筑龍頭來說,如何進一步激發活力,借助資本力量做大做強更為重要。
作為具有60余年歷史的大型省屬國企,湖南建工集團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內部管理模式較行政化,經營機制不活;二是人員負擔較重、歷史遺留問題多;三是股權結構單一,當前機制不利于市場化管理;四是人才隊伍建設機制較為落后,制約企業長遠發展。
作為省屬國企的龍頭企業,入選雙百企業后,湖南建工集團通過優化資本結構和生產要素配置,探索建立市場化的考核評價機制和薪酬管理模式,正逐步提升核心競爭力,助推挺進“世界500強”。
在子公司層面,湖南建工分批分類有序推進重要二級子公司混改工作,逐步在全集團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混改經驗,以點帶面,在二三級子公司全面推進混改,充分發揮多方資本優勢,形成產業鏈的良性聯動。
在三項制度改革方面,湖南建工加強勞動用工機制建設,啟動全員競聘工作,規范建立了員工退出渠道和正常流動機制,2019年引進成熟人才201人,招聘院校畢業生1343名,通過考核解除勞動合同179人,實現員工能進能出。
同時,公司成功收購大連港灣工程有限公司,贏得港口與航道一級資質,與現有資質配合投標,彌補了集團在水工專業及資質方面的短板;與湖南黃金集團、湖南交水建集團三方強強聯合成立湖南砂石產業平臺公司,攜手開發利用湖南省砂石礦產資源,不斷優化集團產業結構布局。
2019年,湖南建工實現營業收入1010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大關,同比增長11.02%。
同樣是省內最強的建筑企業,陜西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入選雙百企業后,推動一系列綜合改革,致力于早日成為陜西省首家營收過千億的上市企業。
2018年以來,陜建集團將整體上市和混改協調推進。圍繞上市工作安排,公司僅用了6個月時間即完成了企業剝離、資產重組、搭設控股平臺、精算、審計、評估等一系列基礎工作。同時規范勞動用工約42000人,重組整合下屬企業100余戶,注銷子企業及分支機構200余個。
陜建集團出實招健全市場化經營和激勵約束機制。通過業務外包、工資總額調控倒逼等措施,規范臨聘人員管理,加大退出力度。扎實開展年度民主測評,對連續兩年測評優秀率不足50%或基本稱職加不稱職率超過15%的干部進行調整或免職,讓不作為、慢作為、懶作為的干部受懲戒、讓“位子”。
2020年1月,延長化建(600248.SH)發布公告擬以發行股份的方式,向控股股東陜建控股及陜建實業購買其持有的陜建集團全部股份,并換股吸收合并陜建集團,同時募集配套資金。陜建集團將通過重大資產重組的方式實現資產注入和整體上市,走在了陜西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前列。
2019年陜建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160.48億元,同比增長15.36%;實現利潤總額23.05億元,同比增長26.87%。陜建集團通過混改相繼引入三一重工、杭蕭鋼構等一大批行業知名民企,加強了公司在裝配式建筑、鋼結構、電梯制造、核工程等專業細分領域市場競爭力,并將通過整體上市目標的實現,完成集團公司層面的整體混改,建立起更加規范的運營管控機制。